学生工作

学生工作

当前位置: 学院首页 -> 学生工作 -> 正文

体验非遗文化 培育匠心精神

发布者:蔡云   发布日期:2024-07-17

为保护传承非遗,赓续历史文脉,谱写时代华章,树立文化自信自强信念,培育匠心精神,2024年7月15日江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“红梦启航”社会实践服务队走进东固传统造像·亦俊堂传习基地,拜访东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节明,刘大师一边制作造像作品展现其精湛造像技艺,一边向师生介绍造像技艺的悠久历史。

匠心独运 文化传承

吉安东固造像技人,传统中称为丹青先生,造像艺术根植于底蕴深厚的庐陵文化,迄今已五百多年,它融绘画、雕刻、宗教于一体,工序繁多,流程复杂。走进传习基地,印入眼帘的是匠心独运的造像作品群,这些精雕细凿、技艺精湛的造像,或端庄典雅、慈眉善目;或庄严肃穆、威武大气,极具观赏价值和艺术品质。

刘大师在当地被称为“刘一刀”,他是刘氏丹青先生的第二十代传人。他向师生讲述到,造像雕刻技艺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虔诚的创造活动,造像技艺分为选材构像、雕刻阶段、成像、开光四个阶段,为突出作品的形态,雕刻要从细部刻画中体现人物性格,例如武将要突出霸气,就要在造像的开面阶段,通过眼珠、神韵的细节处理体现其霸气和威严。这种细节把握的能力需要数十年日复一日的练就,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入门级造像艺人最低要六年不间断的学习和练习,而要成为真正的丹青先生则离不开历代丹青先生的文化传承。

红色记忆 造像谱

展厅里面一张珍藏的纸币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,刘节明大师非常自豪的给师生介绍到,这是东固平民银行拾枚铜元券的复原工艺品,这是中央革命根据地最早的银行——东固平民银行发行的纸币,而这个纸币最早也是由东固造像技艺刘氏第17代传人刘昌梓大师设计并印制出来的。

造像技艺随着历史的进程在不同时代呈现不同的功能。1930年,红军来到东固革命根据地,当时由于缺乏油墨印刷技艺,银行的货币、邮票、债券、红军学校教材、宣传海报及通知的印刷无法进行,革命事业开展困难,刘昌梓为了支持革命事业,主动将东固造像的雕刻技术应用于革命所需的方方面面,为东井冈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枯木逢春 守正创新

造像技艺世代传承,薪火相传,更要守正创新,与时俱进。2022年9月,刘节明历时三个多月创作完成的木雕作品《盛世中华 同心向党》亮相北京展览馆“奋进新时代”主题成就展。东固造像的第21代传人刘祥林,2022年的雕刻作品《枯木逢春》获得第二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爱鸟护鸟类专题根石艺精品展银奖。从过去的宗教性和祭祀性人物造像到如今的红色文化创意,只有因地制宜、因时制宜、与时俱进,在传承中求创新,创新中求发展,才能让古老的非遗技能不断的获得新的成绩,谱写新的时代篇章。

非遗传承关键在人,自2014年造像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后,东固造像队伍在政府的号召下,打破“传内不穿外、传男不传女的”的祖训,现已招收了外姓弟子8人,女性弟子5名,将真正热爱造像技艺的“外行人”变成“在行人”。

造像馆中呈列的每一件作品蕴含着历代匠人们对生活的期许,也包含着他们当时的生活方式、情感表达,体现他们的创造力、想象力和智慧,蕴含时代的情感和温度。正如传习基地中所说,民间有伟大的力量,历史上不少优秀与伟大来自民间。

非遗文化是历史的传承,是匠心独运的宝藏,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辉煌与灿烂;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显示着人民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文化标识。大师们因地制宜发展和传承造像技艺,就是激励着我们机械学子要秉持匠心精神,守正创新用心用情做好每一件小事,用心经营每一个瞬间。

(图、文/蔡云 审核/王静波)